今天剛好看到這個,很多人不知道在台灣的體制就是如此,新手上路往往沒錢可以用。
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新政府是2016年5/20就任,剛上任的預算都是2015年編的,你上任之後想做什麼是沒有預算可以用的,因為2015年不可能知道你今年要做什麼?
如果是對機制不熟的,剛進入這一塊,上任後沒有馬上找錢編計畫,就很可能你想做的東西也錯過了2017度的預算,那等到你確定要做什麼,就變成2017年才提,提了之後2018才有錢,這樣要一年半以上的時間才有錢跟人可以去做事。
她2016年上任,她以前也沒處理過這些,自然就會面臨沒有預算可以用的問題,因為根本沒編,而且政府這邊對於機票、外國食宿的預算編列的相當少,如果真的要能核銷,就必須把行政院內本來已經預定執行的計畫暫停,將經費流用,才能使用,這樣就會排擠到本來相關要出國的計畫案,依唐鳳的個性應該不會這樣搞。
所以她為什麼2016~2018的國際會議都要自費,因為沒有編列相關的預算。
所以台灣的制度就很扭曲,如果你新官上任要做跟國外事務相關的事務(有些事務也一樣),你只能自己墊錢,不然你根本動彈不得。不是只有小官有這個問題,大官也是一樣,就算唐鳳是政務委員,一樣會面臨這個問題。
所以有些基層的研究人員如果要出國去看展或者是參訪,如果不是有國合會的案子,要靠農委會的案子是相當困難的,要出去也只能靠自費,制度上就是懲罰認真的人,要研究要學習就是要自己貼錢。